近日,一支由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支教队伍赴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开展为期一周的教育帮扶活动。本次活动以“夯实基础、拓展视野、激发兴趣”为目标,聚焦当地学校数学、英语等基础薄弱环节,通过学科教学与多元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为孩子们带去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收获了显著成效与热烈反响。
一、精准施策,破解基础学科学习困境
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计算能力不足、应用题理解困难等问题。为此,团队精心设计了“基础巩固+思维拓展”双轨教学方案。通过趣味数学游戏、生活化案例讲解,帮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抽象概念,逐步建立数学思维。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团队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并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辅导,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能力。英语教学则注重激发兴趣,通过英文歌曲、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孩子们敢于开口、乐于表达。
二、多元课程拓展视野,动手实践激发热情
除了主科辅导,支教团队还开设了多门知识拓展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实践能力培养。在地理课上,志愿者结合当地湿地环境,讲解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实验课上,用日常物品演示深奥原理——用筷子与大米的互动揭示摩擦力的奥秘,用镜子和手电筒展示光的色散现象,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的魅力。
此外,影视赏析课选取了《唐伯虎点秋香》等经典影片片段,通过引导式观影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批判思维;手工课上,孩子们用纸杯、放大镜等简单材料自制投影仪,在实践中理解光学成像原理,体验创造与发现的乐趣。
三、情感共鸣,种下希望的种子
这些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边界,更点燃了他们的求知热情。课后,学生们常常围住志愿者,积极追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等问题。志愿者耐心解答、鼓励探索,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光亮,是我们此行最大的意义。”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支教活动虽短暂,但通过系统性的学科帮扶和创新的课程设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帮扶的深刻内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视野的开阔和梦想的播种。未来,支教团队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可持续的教育支持模式,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推荐阅读:
中华南方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